在中国足球的版图上,“苏超”并不是那个遥远的苏格兰超级联赛,而是江苏省内的业余足球顶级赛事——江苏足球超级联赛(简称“苏超”)。虽然它的知名度和商业价值远不及中超,但近年来,苏超的上座率、球迷热情和社区参与度却显著提升,甚至在某些城市,苏超的关注度已经超越了中超。
这不禁让人思考:当资本退潮、中超陷入困境时,苏超的崛起是否能够为中国足球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?如果未来中国各地都能涌现出像“草根联赛”,中超的基础是否会更加扎实?首先,苏超是“空中楼阁”,而苏超则是“社区客厅”中的超联赛球队,众多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,球场动辄容纳4万-8万人,但真正在购票看球的球迷却越来越少。而苏超的球队则扎根于江苏各地,球场规模小(几百到几千人),但上座率却相对稳定——这是由于这里的球迷不是“消费者”,而是“参与者”。比较之下,苏州金富联队的比赛,常能看到全国老小一起到场助威;无人员信号队的主场外,在球迷协会自发组织烧烤派对;常州蓝鹰队的比赛后,球员会留下来和球迷合影、交流。这种“社区足球”的氛围,使得苏超的比赛更像是一个“聚会”,而不是单纯的竞技比赛。
其一,苏超依赖当地的外援,而苏超强大“本地魂”的外援占比重,球迷的基数影响倾斜比较重;球迷的主要组成来自本地业余的足球项目、职业教练、只是踢球作为爱好。与其说,苏超的球队大多数来自本地业余,更不如说是部分大学生、教师、热爱踢球的爱好者。针对比之下,南宁的“小而美”联赛每周开设免费用的推广项目给社区孩子;苏州的“校园足球联赛”覆盖全市小学;徐州的“足球进校园”项目获得了支持。这种“全民足球”的思路,使得苏超的比赛更具认可度、参与度,也吸引了不少媒体和赞助商的关注。
这种“全民足球”的思路,使得苏超的成绩更具含金量,帮助苏超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。与其说,江苏的成功在于“本土培养”,不如说是全球化的影响下逐渐探索出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径。
综合来看,苏超的今天,或许是中国足球能否实现自我救赎的一个缩影。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从“消费体育”走向“参与体育”的可能,让更多人了解到足球的真正魅力,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。因此,如何看待这一现象,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一起讨论!